JIA X MSEKKO企业工作营感想
6月份我们在广东省的韶关开展了企业工作营,参加了13个社会人士和3个学生志愿者。
活动结束学生志愿者分享了他的感受:
企业工作营,和一群已经工作的人参加,两天一夜,实际只在村子逗留了23小时。看了一些营员的感想,发现打破了自己的一个固定思维:周末工作营时间很短,建立的联系很薄弱。事实并不尽然,他们表达出来的“要回去,有机会再参加”的意愿很强烈。
项目---大扫除
我很喜欢扫地,或者拖地这些立竿见影的家务,一下子就能看到效果,赏心悦目。但是擦窗户啊什么的,真的提不起兴致。窗户有点尘有点灰没什么吧,不如留着精力发呆,跟老人聊天。于是吊儿郎当地东擦一下西擦一下,和老人,和营员说些有的没的。然后感觉整个组的气氛也是不太对的了,大家开始跟老人扯起家常来。老人们也是,不太关心窗户桌椅是否干净,也想着关心一下我们。我们小组就开始跟老人开启了聊天模式。至于窗户桌椅,好像不那么重要,只是我们和老人的桥梁。
夜聊
夜聊,在石桌石凳那里,点起了蜡烛。白天工作量很大,晚上促膝长谈至凌晨2点,不愿离去。第二天依然7点精神满满地干活。不太记得聊了什么,只记得大家的默契,笑语,感动,感叹。夜聊把大家的距离拉近了,也让大家变成了大家的样子,展露出自己最突出的一面,三木的冷,小怪兽的尴尬,涛哥的大哥模式,晕街和恩妈的小心思,阿登的温柔,令颜燕如的文静,马姐的倾听,等等。
项目---捡柴
一直是个比较乐于带动气氛的人。有了斗车,就嗨起来了。小C学会了控制方向,多么美妙的生活技能,瞬间get。载着燕如冲下坡的时候心里在想,这是燕如第一次这么放开吧,多么美妙的第一次。最后收工是我,但是后面还有几位营员陪着,大太阳的,不离不弃;郭明哥还拿着西瓜过来慰问,有一种“我们是一个团队”的感觉。
捡柴到后半段,有一个村民过来跟我说,差不多可以了,下个周末有学生要来,留一些柴给他们去搬。那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,后来想想,有点佩服,甚至感动。老人知道我们带着“帮助别人”的心态而来,担心我们来到没事做,有力无处使,会有挫败感,也知道可能一直和老人聊天会有点单调。所以,会有以上想法。
其实,到底是我们帮助老人,还是老人帮助我们?是村子需要我们的关注关心,还是我们需要村子对我们的包容接纳不离不弃?我们有时候想着可以帮助别人,但是好像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?
村民---廖婆婆
廖婆婆很热,热到好像要中暑了。作为为数不多手机有信号的人(有点小自豪),把手机借给婆婆打电话给儿子。但是婆婆只是聊了一下家常,并没有说自己的身体不太舒服,也没有说这里很热,可能需要风扇之类的。而且有人给婆婆东西,比如风扇被子水壶,她都是转身又给了家人。
把好的东西都给家人,这是爱。但是自己却又并不是过得很好,热到要中暑了。这个爱有点伤害自己了。是不是自己过得好了,然后再去爱家人会更好一点?还是过得怎样不重要,一定要抓住机会去爱家人?
村民---梁婆婆
梁婆婆的爱人走了。一直在哭,在哀叹,觉得身体哪儿都不舒服。这时候的她,无关性别,不是老人,不是麻风病康复者;不管她现在身处何处,她的过去,现在,未来都不重要了。此刻的她,只是一个失去爱人的伤心者。此刻重要的是,她失去所爱的人。你能体会到失去与你生活多年,曾经朝朝暮暮,一起有说有笑的爱人的滋味吗?
司机
第一次,司机和我们在村子过夜;第一次,和司机聊了那么多。最后一天司机和营员村民坐在石桌石凳上一起聊天喝茶的时候,有种很亲切很熟悉的感觉。说不上来,但是觉得很重要,很走心。这时候的司机,已经融入村子了吧,而营员就是他融入村子的桥梁。
回到广州,下车时,和司机说,有缘再见。没有留下联系方式,但是莫名觉得,我们有缘,我们会再见的。
我以后应该为什么而活?怎么走接下来的路?走去哪里?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应该怎样?我和他人的关系应该怎样?怎样破坏,保持,修复,维护,或者促进和他人的关系?
现在没有答案。可能答案就在明天,可能答案永远不见,要用一生去追寻。